煙消雲散 只見倒影
一個作曲家看法國音樂
文/謝世嫻 音樂家、MUZIK雜誌主筆、 學學文創、兩廳院&真理大學講師
2004年夏天,我受法國南錫音樂節(Nancy Music Festival)邀請演出,途經巴黎東站。在那之前,雖已往返法國無數次,但旅行觀光的閒情逸致,早被四處演奏的疲憊取代。當天太陽高掛,我提著大包小包行李,正準備要上火車,卻聽到隔壁雜貨店傳來一陣耳熟的音樂。 站在月台,突然想起第一次與它邂逅的情景。
******************
第一次聽到《金諾佩蒂第一號》(Gymnopedie no.1),正逢巴黎艾菲爾鐵塔200週年紀念。猶記在某個半夜,我沿著塞納河散步回旅館。街上人煙稀少,除了幾盞暗燈,就要靠遠處的艾菲爾鐵塔照明夜城。說艾菲爾鐵塔照亮夜城真是不誇張,它好似個守護燈塔,當花都人終於玩樂至倦、返家深睡時,艾菲爾依然忠貞高聳,將溫暖金光散佈在每個城市角落。如此安靜夜城,唯有身旁賽納河一波波水聲(探下頭去,模糊還能瞧出金色鐵塔的尖身輪廓),與- 這什麼聲音? 一陣豎笛與弦樂緩慢在耳邊響起。這不是沙蒂的《金諾佩蒂》嗎?往前多走幾步打個圈轉,還是能聽到音樂。是我的幻覺嗎? 站住腳後仔細聆聽,《金諾佩蒂》竟然幽幽傳遍整座城市。頓時間我倒抽一口氣,感到昏眩。 法國人是如何辦到的?明是刻意創造的 “氛圍“ (ambience),卻又即興的天衣無縫,讓音樂傳遍大街小巷。我看著水中倒影,任由《金諾佩蒂》的音符響起,又慢慢消失在耳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Xe2Rft62Kg 《金諾佩蒂第一號》
最後,音樂停了。我低頭看著賽納河中倒映著令人心醉的夜畫- 一座金色鐵塔與一個少女。
*****************
法國音樂之迷濛情懷
僅從一首《金諾佩蒂》,我向法國學了生活哲學的第一堂課:氛圍不是奢侈,而是存活的根本。“法國音樂“為何,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但不可否認的,它是營造氛圍的高手。法國音樂有種獨特的迷朦情懷,是古典主流的德系音樂(如巴哈、莫札特至貝多芬等)無法取代的。德系音樂遠看壯觀傑出,近聽精細且工整,無不在尋求一種制度與規範的完美平衡。重視邏輯理性,又在邏輯理性中建立個人情感,可說是理性兼具感性的最佳表徵。但法國音樂呢? 它是一種印象、一種情景、一種無法描述的“Je ne sais quoi “隨性自然,還是一人獨處的安寧冥想?予悲予喜,法國音樂都帶著一絲sentimentale:在憂傷音樂中,其感傷卻不悲鳴;在歡愉音樂中,它們不似南歐、拉丁音樂的奔放狂野、或東歐浪漫派的驚人澎湃。法國音樂不激進、不極端,它優雅和諧,卻又促狹,它神秘深邃,卻在一轉眼間煙消雲散。
煙消雲散的印象音樂
把“煙消雲散“表現的最為透徹的法國音樂家,就屬德布西(Debussy)和拉威爾(Ravel)兩人。 在19世紀歐洲,德俄系的浪漫派(Romanticism) 以音樂傾訴個人情感,能為歷史真理抱不平,也為崇高情操吶喊。處在一個藝文爆發的革命時代,德布西與拉威爾,卻不曾做過如此 “偉大”的音樂。相反的,他們的 “印象派音樂”描述物件、風景、山水;營造情境氛圍,卻不肯明表真正意義。德布西與拉威爾雖不如德俄系音樂直接描述個人情感,但透過對山水物件的詮釋,他們能短暫釋放心中惆悵。這不正是中國水墨畫,東方禪意達致的領域?
雖說同為印象派,德布西和拉威爾卻有天壤之別的美。德布西的音樂彷彿蒙上面紗,像極印象派大師莫內的水彩畫- 遠看能見輪廓,近看含糊不清。拿德布西最知名的《 牧神的午後》(Prelude a l’apres midi d’un faune)舉例- 一個講述炎熱夏季昏昏欲睡又突然驟醒的神怪,在半夢半醒之間的神魂游移的音樂。這首長有15分鐘的自由即興,論節奏、器樂、 和絃、結構等滿是清新獨特、前所未有的設計。德布西靠慵懶精神獲得印象大師美名,拉威爾呢? 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說得巧,若說德布西的音樂是用鐘描繪時間、那拉威爾可就是最精準的造鐘匠了。的確,拉威爾一首《水之嬉戲》(Jeux d’eau)僅用5分鐘便刻畫各種 “水“的模樣- 雨滴柔珠、澎湃海浪、清澈湖底、濁泥翻滾-還真是惟妙惟俏。最後音樂在一陣水波聲中消失,只留人無限想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5A4CkUAazI 《 牧神的午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L69LfS_x80&feature=related 《水之嬉戲》
*****************
後記: 煙消雲散 只見倒影
聽法國音樂時,不要依賴它引領你,重點是你為自己捕捉了什麼? 也許你有新的領悟,也許你看到一幅畫; 也許在一片煙消雲散後- 只見自己倒影。
“最後,音樂停了。我低頭看著賽那河中倒映著令人心醉的夜畫- 一座金色鐵塔與一個少女。
關於謝世嫻
自幼在瑞士長大,謝世嫻曾受英國親王Prince Philip of England接見,隔年演出於國際女星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葬禮。 2001年成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最年輕音樂碩士,2005年曾遠赴義大利,和奧斯卡金獎大師Luis Bacalov (“郵差”、“追殺比爾“等) 製作配樂,並榮獲Emma Constabile特別獎,同年在國家音樂廳、新竹演藝聽舉行個人首演。 2007年,謝世嫻所創作之舞劇“門/GATE“在各縣市巡迴演出,表演舞團榮獲台南市“最佳團體獎”。2008-9年主持台北國際世貿書展,與台灣”歐洲魅影”電影節。目前謝世嫻擔任MUZIK古典月刊主筆、學學文創、兩廳院與真理大學音樂講師。(謝老師是暐民的鋼琴老師)
謝世嫻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