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2009-4-29 四部之曲 (三)

第三幕
大銘小學二年級時, 中華路旁邊的違章建築拆掉了. 那兩排髒亂難看的矮房子就從此煙消雲散. 大人們說那個地方要蓋一排大大的樓房, 叫做中華商場.
大銘家失去了居住的地方, 所以到和平西路的農業試驗所旁租了一個小房間. 農業試驗所是在植物園的對面, 國語實小的隔壁, 是政府裡有學問的人家小孩上學的地方. 大銘家在農業試驗所的另一邊, 在和平西路的巷子裡, 靠近泉州街那頭.
大銘還是在福星國小上學, 因為便宜, 而且不用轉學. 為了上學大銘是要走路的. 由和平西路, 穿過植物園, 從博愛路的出口穿出, 過了愛國西路, 總統府, 衡陽路, 漢口街, 武昌街, … 就到了開封街. 左轉開封街, 穿過延平南路, 中華路, 就到學校了. 以大銘當時的腳程, 全程大約一小時半.
上學, 通常是在薄霧如紗的清晨就出門了. 大銘一路急急而行, 深怕遲到. 放學, 大銘就慢慢遊蕩, 一路玩耍, 由學校玩回家裡. 有時天黑了還到不了家. 通常, 衣服和手腳, 都是泥巴和塵土. 孩子嘛.
回家的路, 一定要穿過植物園. 那是大銘的天堂. 天堂裡有各式各樣的植物, 蟲, 鳥. 還有一個大大的荷花池. 對當時的大銘來說, 那個荷花池是非常迷人的. 對週遭的一切, 大銘只能用巨大來形容.
有著荷花的池塘是巨大的, 由科學館延伸到公園的中央, 還有許多河道伸展到公園的角落. 回家的路要經過荷塘, 也得經過荷塘上的一座小橋. 小橋通常是大銘最後的休息站, 也是大銘每天看荷的瞭望台. 荷葉是巨大的. 有時粗粗的葉莖托著它們, 懸浮在半空中, 像傘.
夏天的荷花是巨大的, 將開未開的花瓣, 將花苞裹在其中, 有時貼著荷葉, 有時擎舉空中. 粉紅色的花在綠叢中就是格外耀眼. 荷葉上經常浮泛有圓溜溜的水珠. 大銘不明白為什麼荷葉上的水珠能夠那麼圓, 那麼飽滿, 那麼晶瑩.
對年幼的大銘來說, 那是一個神仙的國度. 一個有水的仙境, 大銘的荷塘.
秋天, 荷花謝了, 變成一池的蓮蓬. 蓮蓬的莖通常是彎的, 有些還顯現出捲曲的撫媚. 當時, 大銘愛看管理員撐著一葉小舟, 穿梭在荷葉之間, 採拾成熟的巨大蓮蓬頭. 特別在泛霧的時候, 像浮游在銀河的扁舟, 穿梭在閃爍的星辰之間. 也像是傳說中的仙境.
有時冬天, 園裡將荷葉全除去了, 留下空曠的一片水塘. 偶間, 初生的荷葉冒出水面, 小小的綠圓點, 一叢叢, 像灑落一池的綠色紐扣, 平舖在水上. 那時, 大銘覺得, 這個池子是巨大的, 非常的大, 而且可以看得很遠.
多年以後, 有一個喜歡畫荷花的人叫張杰, 他也經常徘徊在這個池塘邊. 在大銘天天路過的那條小徑上. 看荷, 戀荷, 畫荷, 想荷……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2009-4-29 "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It's abo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

http://www.ncnewsonline.com/entertainment/local_story_099101107.html?keyword=secondarystory

2009-4-28 美國銅板 US Fifty State Commemorative Quarters

1999年, 美國開始發行了她一系列的紀念輔幣. 主要是0.25美元及0.05美元的銅板. 一開始的時候, 拿到這些印上各州風情畫的銅板, 覺得好玩, 也很新奇, 所以就收集了一些.

後來, 王紹宇知道我愛收集這些銅板, 就送了我一本收集的冊子, 我才知道原來從1999年開始, 每年5個州都會出現代表他們州的銅板, 連續10年, 將美國各州都表現出來. 它的順序, 也就是這些州成立的順序, 一路下來, 將美國的50個州都囊括其中. 從那個時候開始, 我決定收集25分的銅板. 因為它比較大, 同時圖案似乎也好看得多.

一路下來, 風風雨雨, 我也沒有停止收集這些銅板, 其中MIKE和他的朋友們也幫了不少忙, 使得這本錢幣收藏冊漸漸填滿了它的空格.

到了去年, 有些空格不知怎地, 就是一再空在那裡. 其中最頭痛的是1999年的賓夕法尼亞州. 我幾乎一有空檔, 就設法尋找這個銅板, 可是它就像謎一樣的消失在市場之中.

今天郵差送來了一封掛號信, 原來遠在紐澤西的朋友託人帶了這個銅板回台灣, 再寄給我. 終於, 我將2007年以前的40個州都收集完成了. 現在, 我只差2007和2008各兩個州, 就能夠將這本錢幣冊完成了.

過去十年, 我的人生的變化真大, 世界的變化也是非常巨大的. 尤其2001年, 當紐約州發行她第213年紀念幣的時候, 911事件發生了. 2008年的金融危機至今盪漾, 我們還不知道會蕩向何方呢. 但是我收集這些銅板的動作都沒有停下來. 直到今天.

和您分享這些銅板!!

謝謝燕明, 還有Mr. David Daw真的認真幫我尋找, 不然真的不能有這樣的進度, 尤其我現在人已不住美國, 難度更高了. (剩下的Washington, Wyoming, Oklahoma, Alaska, 如果朋友們恰巧看到, 請您給我這個禮物好嗎?)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09-4-28 四部之曲 (二)

第二幕




沿著聖荷西的產業鐵道, 大銘每天都跑兩三公里路. 鐵路每天只有兩班車, 早上和傍晚. 機關車是巨大的柴油車頭, 隆隆作響, 緩緩駛過. 每一列車都有一兩公里長. 除此之外, 鐵路基本上是不用的. 鐵路延綿幾十公里, 大銘熟悉的是住家附近的這三五公里的路段.

鐵路的兩旁是人家的後院. 鐵路和院子的圍籬間有相當的距離, 鐵路兩側都十分寬敞. 有時多情的果樹會從院子內伸出長長的手臂, 將肥碩的果實展示在鐵路的兩旁, 常常是垂手可得的高度. 鐵路兩旁有些地段有高高的松樹, 掉落的松針撒滿一地. 經年累月, 變成一層有松針的土. 軟軟的, 厚厚的, 像地毯一樣.

每天早上, 大銘沿著寂靜的鐵路跑步, 耳際只有腳底的聲音. 有時是踩在泥土地的擦擦聲, 有時是踩在水泥地的撻撻聲, 有時是踩在松針上的沙沙聲, 還有時是踩在鵝卵石上的喀喀聲. 空氣永遠是清新的. 天, 也經常是湛藍的.

有時, 大銘刻意靠近鐵軌, 跑到枕木上, 望著前方的鐵軌, 遠遠的, 延伸到看不見的遠方. 這時, 大銘就會想起那一鏟煤. 從火車上拋下來, 撒在路邊. 閃亮有如黃金一般.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2009-4-27 四部之曲 (一)

第一幕
大銘小學念福星國小, 在開封街和中華路的交口, 台北市內. 中華路長長的向南延伸, 兩旁都是低矮的違章建築. 路的一邊同時伴著一條鐵路. 延著鐵路的兩側, 有兩排更低矮的木屋, 一路向南. 大銘的家就在這一排比違章建築更低矮的小木屋中.

縱貫線的鐵路那時通過整條中華路, 所以每天車來車往, 班次頗為密集. 那時, 大部分的火車都是燒煤的. 閉上眼, 大銘還可以很深刻的感覺到那股煤灰味, 那種燒煤的火車特有的氣味.

開封街離台北車站很近. 火車離站後, 常拖著濃煙, 緩慢而賣力的駛過. 車上的司機這時忙著加入大量的煤, 好讓列車能加足馬力, 向南方駛去. 司機加煤時常常會掉下一些煤屑. 偶爾, 煤倉滿載的南下列車也會不小心, 將一塊完整的煤掉落車外. 小時候, 大銘讀書以外的遊戲之一, 就是去撿拾這些從火車掉落的煤. 說它是遊戲, 因為那時年紀很小, 做任何事情都是好玩的. 其實家裡部分的燃料, 就是靠這些車上掉落的煤, 那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必需的.

小的時候, 大銘的個子很小. 逃難的小孩先天上就充滿驚懼. 在顛沛的路途上, 照顧想必難以週全. 營養更是奢侈的代名詞. 所以廋小, 是大銘的特徵.

在那個年代, 貧窮是普遍的現象. 火車掉下的煤, 並不是大銘的專屬. 鐵道旁的人家, 大都會派小孩出來撿拾, 所以競爭和打鬥是難免的. 而大銘, 當然經常是個輸家. 但是倔強是大銘的本性, 通常還伴有一點小聰明. 大銘知道, 混在家門口的孩兒群中, 大銘是很難獲取他的那一份.

火車離站的速度都很慢, 加煤的時間也很長. 所以, 大銘常常跟著機關車跑, 看著他們加煤. 在有煤塊掉落的地點, 大銘就停下來等. 火車過後, 大銘就是第一個拿到那塊煤的人. 可是, 煤塊的掉落,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十之八九, 大銘都是跑得氣喘呼呼, 滿臉煤灰, 但是一無所獲.

有一次, 大銘隨著機關車跑. 一路, 沒有任何煤屑掉下來, 大銘幾乎絕望了. 望著漸漸遠去的列車, 大銘心裡難過極了. 霎時, 有一鏟煤從車上拋了出來, 整整的一鏟耶!

起那一鏟煤. 從火車上拋下來, 撒在路邊. 閃亮有如黃金一般.

那是唯一的一次, 大銘感動至今. 大銘甚至連司機的臉孔和目光都沒有看到. 但大銘知道他一定經常看到大銘在追趕火車. 一個瘦弱的小男孩.

2009-4-27 顏老師家的蘭花

長在顏老師家木棉樹幹上的寄生蘭開花了. 密實的花朵超過千朵, 非常壯觀.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2009-4-26 明祥的最後一艘船 (三)

隔年, 明祥採集了足夠的木料, 開始鳩工闢建這艘頗為巨大的中式帆船.

十年很快就過去了. 十年中, 這世界也翻滾著許多的變化.

十年裡, 明祥接了不少別的生意, 每年都有幾艘小型的船隻在漁港裡下水. 下水的船隻中有帆船, 有舢舨, 也有些是特別功能的. 同時, 那艘大船在船廠的後屋裡慢慢地被建造著.

十年裡, 隔著鐵絲網的大陸有了巨大的變化. 文化大革命在期間如火如荼的進行.數百萬難民湧入了香港.

大船慢慢地被建造著.

十年裡, 波音747將數百人透過不著陸的飛行, 送過太平洋. 巨無霸的機身劃過了兩岸的天空.

大船仍然是慢慢地被建造著.

十年裡, 美國將人類的足跡延伸到了月球. 幾億人看著彩色電視上的實況轉播.

大船還是慢慢地被建造著.

十年裡, 越南經過戰火洗禮, 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數十萬人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大船依舊慢慢地建造著.

十年中, 大船的建造做做停停, 有時為了達到明祥的要求, 船的建造被迫停下, 等待合適的木料. 有時完成的部分不符合明祥的工藝水平, 被要求拆掉重做, 或停工等待明祥的指示. 船, 在工匠師傅的帶領下, 漸漸展現出完美的身軀.

十年裡, 明祥家的小漁港也有很大的變化. 小漁村湧進了大量的外來移民. 明祥家通往水邊的小路兩旁, 先有人搭起了布棚, 後來轉為違章的木屋. 最後, 還有些改搭為兩層的木樓. 小路變得越來越小.

十年的期限近了. 十年裡工資上漲了兩倍. 明祥忍痛將最後的兩根金條換成了港幣. 心理盤算著這筆生意的盈虧. 這艘大船著實讓明祥損失了不少. 但是大船的建造, 在明祥的生命中已經成為一項任務. 明祥如同傳教士奉獻般的投入工作. 盈虧已經不能用金錢的計算來表明了.

這天, 明祥的大帆船可以下水了. 明祥從船廠的後屋推開了高大的門板. 一眼望去, 整個人愣在外面的馬路邊.

原來滄海桑田, 通往水邊的小路竟然壅塞得完全無法容納這艘大船通過前往水邊了.
(完)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2009-4-25 明祥的最後一艘船 (二)

客人話不多, 先坐在椅子上沉思了一會兒. 待從明祥的口中了解了船廠的歷史和造船的狀況後, 他從背上解下布包, 拿出一個沉甸甸的木盒. 他打開木盒, 將裡面的東西倒了出來. 木盒裡裝的是滿滿的千足金條.

客人說: “我一生的夢, 就是要擁有自己的一艘船. 三支桅桿, 船長85尺, 寬25尺. 客艙, 貨倉都要有. 你能用這些錢幫我造一艘嗎?”

明祥想了一想, 船廠開張至今, 還沒有建造過如此龐大的帆船. 但看在價錢的份上, 這個買賣是可以做的. 所以開口說到: ”造船是沒有問題的. 但考慮船的大小, 可能要花費許多的時間.”

“需要多長的時間?” 客人問道.

“看木料採買和處理的狀況, 可能需要六到七年左右.” 明祥說.

“好吧, 我給你足夠的時間, 十年可以了吧!”

“還有, 這些錢夠不夠張羅造船的所有花費?” 客人補充了一句.

明祥想了一想. “費用應該是夠了. 時間也可以.” 他說.

“那十年後的今天, 我會回來. 屆時我會帶一批人, 將船開走. 我來的時候, 希望船已經停泊在下面的港灣中.” 客人說.

“一言為定.” 明祥微微欠身, 向客人表達了自己的承諾.

客人從座位上站起來, 收拾了包袱, 向明祥抱拳告辭, 轉身離去.

(待續)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2009-4-24 明祥的最後一艘船 (一)

汪明祥在香港的漁港長大. 當時的瀦玀灣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 明祥從小拜師學藝, 從事船舶木工的營生. 幾年的學徒生涯過去後, 明祥用自己的名字在家鄉開了一家造船廠. 時間是1920年上下.

香港島小, 平地不多. 船廠位於漁港北面的小山坡上. 一條小泥土路從船廠順溜而下, 直達港口的水岸邊, 距離約有一百公尺. 明祥造好的船是放在台車上, 穿過小路, 滑入水中, 然後揚帆而去.

明祥造的是老式的木船. 細緻的木工將木塊和木片準確的鑲合在一起. 準頭和木卯牢牢的將它們環扣, 再膠合成船. 是一艘美麗的中式木船. 幾百年來, 明祥的祖先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建造出各型的船隻, 征服了河川, 征服了海洋. 使明祥的祖先們涉足許多從未到過的領域.

經過三十多年兢兢業業的經營, 明祥所建造的中式帆船聲名遠播. 造船廠的生意興隆. 當然, 明祥的信譽也蒸蒸日上.

1960年的一天, 廠裡來了一位不尋常的客人.

客人身穿一襲棉布大掛, 腳蹬步鞋, 背上揹著一件包袱. 他走進廠裡, 要求和汪老闆單獨會面. 明祥將客人帶到會客室, 帶上門, 並沏上一壺上好的鐵觀音, 開始和客人寒喧.
(待續)

2009-4-24 許教授的其他作品











2009-4-23 希望

作者: 許慧娜 教授
題目: 希望
說明: 嗷嗷待哺的小鳥展翅迎接母鳥的到來.
作者簡介:


創作自述
多元化與複雜的今日臺灣社會,豐潤的藝術的題材,但也導致了極大的無明壓力,如何在現實生活運轉中,追求「真」,而將心性的認知表現於藝術中。並在禪學的思想內, 體驗〝空〞與〝有〞,而且轉述於藝術理念中,這是許慧娜的中心思想。

乍看許慧娜的作品,給人一種較灰暗的感覺。但在單純的色調中,卻隱約地透露著熱愛生命的訊息,在粗獷樸實的造型下,表現了創作者的意境。也使觀賞者不被外形所迷惑,而能與創作者心比心,透過作品潺潺的交流著彼此的心聲。
學習經歷
1987美國加州大學富樂敦分校藝術系開始學習陶藝
1989美國德州達拉斯學院
1993美國休士頓大學藝術系陶藝組碩士(MFA)
通訊資料
電話: 0921312969
E-Mail: hnhsu@hotmail.com

摘錄自: 台灣現代陶藝 <<陶藝人物>>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2009-4-23 四季


春是美的化身, 在梅雨之中.
那燈紅酒綠的夜晚, 那杜鵑盛開的時節.

微醺, 是愛的催化劑.
凝視, 含夜空閃爍的明星.

狂野, 奔放,
又, 柔情似水.

春的呼喚, 在黃浦江畔的平原.


仲夏, 迎初夏的狂狷.
奔放的熱情, 是台北的點綴.

甜和苦, 酸和辣,
在明月普照的街頭.

是滿月吶!
內心的吶喊, 洋溢在空曠的體育場.

冷清的街頭, 有歸客的腳印.
踢蹋的腳步聲, 蹣跚.

載一袋的滿足, 是歸途的炫耀.
鼓動歸帆的風, 也在微笑.

仲夏的夜晚, 在台北的街頭.
有夢, 有仲夏夜的夢.


和著微涼的秋意
上海和台北., 是不可分的愁,
苦和樂.

斗室, 是調和的共鳴箱.
攪拌甜蜜和愁苦, 在秋的夜裡.

蕭剎的秋, 有溫暖的擁抱.
南國的陽光,
暖的, 暖的.

怎堪驅散?
那呢喃的秋意, 上海和台北.


螫伏的季節, 是冬的腳步.

綿綿細雨, 滿梧桐樹的枯枝.
滴著, 滴著.
潤上海灘的情.

享柔情蜜意. 在溫室.
在冰封的季節裡.

細雪
抖落滿地的思愁, 在黃埔江畔
在詩人的故居
柔情化水, 在冰封的季節裡
在冰封的季節裡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2009-4-22 孟克 (四)

這是另一幅孟克的作品:
[女人三相] – 畫家用一張畫布涵蓋人生的過程, 大膽又逼真. 原作頗大, 164cm x 250cm. 他有許多作品都蠻巨幅的.
孟克只是北歐偏遠地域的一個小畫家. 在群星閃爍的過往畫家群中, 他也是微不足道的. 當年我喜歡他是因為他大膽, 直接, 掙扎, 還有樸實. 這些特質處處表現在他的故居, 還有他作畫過程的種種精神上.

踩著飛舞落葉的北國碎石子路, 我享受了一個寧靜的假日午後; 行旅的緊張及壓力也舒緩了許多. 迎著秋天的溫暖陽光, 長長的身影斜映在地上, 在北國逐漸縮短的白天裡. (挪威夏天日照長達18小時, 冬季裡的白天則只有5-6小時, 常常要摸黑工作呢.)
(完)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2009-4-21 孟克 (三)


孟克也有很優美的一面. 他細膩的個性在觀察及表現上都有很突出的功力.

[溫柔的少女] – 在美術館中, 孟克的這張畫有許多張不同的素描, 並附上他家的一片樹葉.
[翌日] – 酐醉的少女仰臥床上, 不知今夕是何夕. 在這個角度寫生, 大膽又獨特. 強調的不是少女而已; 畫家試圖將少女的生活全都融入畫中.

美術館陳列了許多他的習作以及作畫時簡陋的工具. 不時, 可以看到北歐美麗的母親(也可能是老師)帶著幾個小孩進來, 細聲的說明給好奇的孩子聽. 我想對我們這是非常良好的示範. 畫家留給後人的, 不應該只是他最後的作品, 他作畫的過程以及作畫的精神才是後人必須吸收的菁華. 看著那些活潑但是很有教養的優美小小背影, 我真的很感慨一個優質文化的形成, 需要很多世代, 也需要很多的有心人才能夠生根, 發芽. 孟克只是含有藝術細胞的一個過客, 但這個過客撒下的種子在許多金髮碧眼的挪威孩子身上可以感受到生根發芽的跡象. 這種優質文化的薰陶真的很令人感動呢.

2009-4-20 孟克 (二)

[吶喊] - 無助和掙扎般的宣告. 背影的一個人可能是死亡的追趕吧.
[與死亡共舞] - 為一系列死亡與舞蹈系列之一. 優美的線條中有嚴肅及深邃的省思.
孟克遙遠又深刻.
他有許多畫與死亡交雜, 這可能和他自小體弱多病有關吧. 稟承家族孱弱的身體又擁有極端敏感的感受力, 所以孟克對生與死有極為強烈的刻劃.
在昏暗的孟克美術館中, 透過窗外照入微弱的光線, 室內有一股陰陽交混的氣氛. 這種環境更是襯托出他強調生死模糊的不確定感. 漫步其中, 也能感受到畫家在環境中的掙扎. 無怪乎他的畫筆總是夾雜著生與死的多重幻影.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2009-4-19 孟克 (Edvard Munch) (一)


對於印象派的畫家們, 我特別喜歡羅德列克(Lautrec, 法), 和莫蒂里安尼(Modigliani, 義). 當然, 梵谷, 高更, 塞尚, 雷諾爾等就不用提了. 有一陣子, 我還為了孟克(Edvard Munch, 挪威人)而發痴. 主要是趁公餘偷閒之便, 我有機會造訪了他在奧斯陸的故居. 在挪威的夏末, 在北國飛舞的落葉之中.

附圖:
[生病的少女]和他家的落葉, 以及放大的局部圖. 畫中女生是他的姐姐; 這個肺病, 早逝的少女, 影響他的一生很多, 包含他未來的畫風. 為了這張畫, 孟克有很多的習作, 幾乎全部陳列在他的故居所改造而成的美術館之中.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2009-4-18 晚春與新夏

在不太可能的晚春裡, 櫻花還是綻放著最後的花朵. 在中正山的山巔.
顏老師家的木棉樹開花了. 是春夏之交的花朵. 夏天的腳步漸漸移近.

2009-4-18 沙灘上的枯木

沙灘上的枯木

浪濤輕拍著海岸
是大海的手
太平洋
在清晨鬱翳的陽光下
沿一線海天相連之處
雲擁著山
是高聳入雲的蒼山
有清秀和壯麗的面龐
晨露和微風呵護著

海岸沿著溪口
有一堆堆的鵝卵石
散佈在狹長的沙灘上
凌亂 散漫 狂亂
是大海的手
揮撒和佈置
沿太平洋岸的這片地
拍撫成點點圓石
是沙灘的禮物

溯溪
草棚門扉
在寧靜的都蘭山腳
蜿蜒山路
親都蘭山的芳澤
一片廣闊的稻
是綠色的禾
有秧苗的幼嫩
稻禾的香
嬌媚的碧綠
迎太平洋岸
向著朝陽的山坡
有浪
是綠色的浪
綠色的稻禾之手
招向大海的手

順流
是河口
在暴雨的季節裡
巨石夾著枯木
撒一地的殘
沿溪
延伸到河口
提供大海的糧
從洪荒的天日
到久遠的世代
推移 吞噬
吞噬 推移
隨這片土地一起成長

大海的糧
有枯木
大海的手搓弄著
在沙灘
在散佈一地的鵝卵石上
就 鵝卵石的圓

浪濤執著的拍打

這枯木
有大地的生命 和 大海的愛撫
就 鵝卵石的圓
靜靜的躺在
山和海的交會之處

我拾起
這大地的生命

大海的愛撫
還它
本色 光滑 細嫩
在無法磨滅的滄桑之上
附註: 我花了許多時間將枯木打磨, 基本上枯木已經成為近乎藝術品的光澤. 帶到上海, 就被友人要走當紀念品去了. 我居然連照張相都忘了, 所以作文紀念.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2009-4-17 春天的相思

春天的相思木, 灑一地黃色的小花


傾頹的巨木, 仍不忘綻放最後的花朵


登山客; 主人不停的對小狗喊著: “寶貝, 加油!”… “寶貝, 加油!”


北投.中正山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09-4-16 生命的凝視


生命的凝視

作者︰劉鎮歐

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甚至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或許,我們應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則。------ 奇士勞斯基
[省視台灣的現狀, 不也有相同的感受? 不同的時空, 不同的人群, 但是相同的感受... ]
享譽國際的波蘭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Kieslowski),已于三月十三日(1996年)走進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棄世而去;享年五十四歲。消息傳來,令許多關心電影文化發展的愛好者感到痛惜,國際影壇又失去了一位具有人文省思的導演(注一);沒有想到他的「三色電影」─《藍色情挑》、《白色情迷》與《紅色情深》─ 竟成為絕響之作。
此刻在我的腦海裡,不斷地交替浮現《紅色情深》裡孤寂的退休老法官和奇士勞斯基黯自思索的臉孔;不知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和這世界?在一股扼腕嘆息與信仰探求的驅使下,嘗試從奇士勞斯基驚艷歐洲的成名之作《十誡》和「三色電影」,一窺他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念。
其實,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事業是濫觴于記錄片;獨特的拍片風格使他在六十、七十年代的波蘭影壇獨領風騷。在他的片中不斷地揭示共產社會製度之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共黨政府的不實宣傳,企圖喚醒當時社會的良知;后來與電影界菁英份子,如華依達(Wajda)、贊努希(Zanussi)等人,推動『道德焦慮電影』(Cinema of Moral Anxiety),強調政治和社會改革的意識。
奇士勞斯基視記錄片這個媒體可以忠實地描寫人世;他曾說過︰『當我拍記錄片的時候,所擁抱的是生命,接近的是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生命掙扎,這驅使我更了解人的行為─人如何在生活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因此,他常投注許多的時間來觀察周遭之人的生活,並關心人在波蘭這樣的社會現實中如何自處。
然而,奇士勞斯基亦了解到拍攝記錄片先天上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在真實的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人們想哭的時候便會把門關上。當攝影機接近人這個主體時,人就漸漸在鏡頭前消失了(注二);于是,他便將拍攝興趣轉向劇情片。但是,在后期的劇情片作品當中,仍然是以一些想法和信念為主;重視個體的生命和生活,仍舊維持早期拍攝記錄片的原則。   奇士勞斯基宣稱他所拍的每一部電影,除了《工人》之外,都是在講論人的,而非政治的故事。經過三、四十年社會政治動盪不安的生活歷練之后,他覺得政治其實並不是如此的重要。當然,從某個角度而言,政治可以決定我們的社會角色、生活型態、以及外在的生活舉止;但是卻無法干預或是解決最重要的人性內在問題。
因此,當他擺脫政治的壓迫性桎梏之后,電影的創作主題就明顯地深入觸及普遍而人性化的生活課題─人性的本質為何?何以為人?以及人的命運等問題(注三)。
八O年代中期,紊亂和脫序的社會現況宰製著波蘭,緊張無望的情緒,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恐懼,彌漫在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心中。奇士勞斯基說道︰『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知道是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甚至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或許,我們應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則。』(注四)
他嘗試回頭從民族文化傳統中擷取靈思︰改編聖經倫理道德誡律─十誡;拍攝十部描述關于十到二十位都會男女的故事,他們各自面對生活中道德與倫理抉擇的困境。每部電視劇情短片所討論的道德議題,並不是直接引自聖經十誡中的某一條誡律;相反地,他卻將十誡教義重新詮釋(注五),或是根本的偏離,以背道而馳的辯証態度,反映出將十誡教條化的荒謬性(注六),逼使觀眾思考它的真義。
因此,對于每部影片所提出的道德困境,奇士勞斯基從未提出任何的解答,而只是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尾,讓觀眾自己去思考評判。所以,在他許多部電影的結尾,總會出現主角黯自思索的畫面,讓觀眾直視生命中道德兩難的抉擇困境;因為,這是我們無法逃避或是擺脫的,必須勇敢無畏地面對它。
奇士勞斯基拍攝《十誡》時,已將拍攝的重心從外在政經環境的描述、社會事件的影響,轉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掙扎,尤其是那些回到家裡,便關起門面對孤寂自我的人們;他嘗試去發覺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人,以何種的生活原則與他人互動。因此,他抽離影片的社會政治背景,架構在一個封閉的生存空間、人物故事反覆循環的結構中,在在地顯示他想要建築一個空中閣樓,以探索人的精神和信仰世界、宗教與道德的沖突,以及人際間的疏離異化關系。
奇士勞斯基認為每一個人─不論生活在何種政治制度之下──都有兩張臉。一張臉適合在外面的世界裝戴,戴給陌生人看;另一張臉則是赤裸地擺在孤寂自我的面前。因此,在每天的人際互動與人事處理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作為和決策,都是沒有其他出入的結果,永遠不能十分篤定地說︰『我很誠實』或是『我不誠實』;『誠信』是個極其複雜的組合--常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   在構思《十誡》的期間,他常想到這些問題︰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謊言?什麼是真相?何謂誠實?何謂不誠實?它們的本質為何?又該以何種態度來對待它們?奇士勞斯基認為能夠提供絕對的仲裁標準的確存在。不過,當他說他想到是上帝時,指的是舊約的,而非新約的上帝。
舊約的上帝給予所造人類極大的自由與責任,他觀察我們的行為而加以賞罰,想求得他的寬恕是不可能的;而新約的上帝卻是為蓄著白發,寬容而良善的老頭子,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可以得到他的原諒。但是,他卻不認為這個世界有絕對正義這回事,而且我們永遠無法得到它。唯一的正義存在我們心中的那把秤上,而我們的秤又非常微小;我們又卑微,又不完美(注七)。
事實上,在《十誡》影片中,最被奇士勞斯基看重的是對生為人與做人價值的尊重;因為『新生命的降臨是美好的』(出自《第二誡》中丈夫安德瑞之口),以及『沒有任何的思想和理念比孩童的生命更為重要』)(出自《第八誡》中倫理學教授蘇菲亞之口)。
然而,上帝的問題在片中並未直接地被提出來討論;在《第八誡》中只是被引喻為「那個住在我們內心的人」,作為良心的聲音與道德評判的標準;只有在《第一誡》中小孩保沃問其姑母︰『上帝是什麼?』姑母並未直接回答他,而以擁他入懷的模式來說明上帝是愛。可是當保沃因溜冰而溺斃時,奇士勞斯基似乎藉著其父推倒教堂裡聖壇之舉,質疑了千古以來虔誠信徒心中堅守不移的信念。
《十誡》影片中的每一誡都是可以成為各自獨立的單元,而導演也動用了不同的演員和攝影師,來賦予此一系列不同的情感、風格、與視野;不過,各誡影片中也有一些相同的基調,例如單調的色彩、同一樣式的房屋、以及一位神秘的「沈默目擊者」,貫穿各誡主角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
這個神祕人物曾引起各界人士臆測紛紛,他到底代表了什麼?命運?天使?上帝?還是奇士勞斯基自己?奇士勞斯基曾如是說道︰『他對情節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當他出現時,會引導劇中人去思考他們正在做的事;他是一個思考的源頭。他凝視劇中的角色人物,讓他們對自己提出問題。』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位『沈默的目擊者』是奇士勞斯基心中『不說話的上帝』。當他頒布人間的道德規范──十誡──之后,便以冷冽的目光,偶而帶點責難,注視著芸芸眾生的一言一行;當人們面對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時,十誡卻成為逃避抉擇的藉口。
在《第一誡》片頭開始,這位「沈默目擊者」的出現極具象徵意義;他坐在湖邊取暖,而這個湖卻淹死了《十誡》影片中唯一問『上帝是誰?』的小孩。因此,我個人認為神義論(Theodicy)應是奇士勞斯基信仰的障礙;在他的絕響之作--「三色電影」,就放棄了與「不說話上帝」的對話,而代以機緣巧遇(chance  meeting)來面對生命中不可知與不可解的掙扎。
如果說《十誡》是八十年代末期最重要的信仰反思之作,那么「三色電影」--《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便是九十年代初期最深刻的人文探索瑰寶。
奇士勞斯基延續《十誡》影片的構想--以當代的觀點,從人性心理出發,深究現代都會男女的心靈困境,並印証舊約聖經的宗教誡律關系和價值意義;重新探索西方世界追求的人類文明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並嘗試從人性化、隱私和個人的層面,來探求它對人類心靈重建的現代功能與意涵。
《藍色情挑》的序場始于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頓失丈夫和女兒的女主角茱莉,選擇了斬斷所有人際關係,逃離舊時生活的「自由」;影片中從未出現她探訪墓園或是觀看過去的居家生活相片。茱莉已下定決心,刻意遺忘過去︰拍賣舊宅家俱、安排佣人與年邁母親的晚年生活、丟棄丈夫生前未完成的音樂稿件,以及隱居在無人認識的小公寓裡,重新開始「新而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因著情感和嫉妒的緣故,茱莉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他人的生活之中︰與丈夫助手奧利維的情感糾葛、妓女露西耶的友情發展,以及丈夫情婦多明妮的愛妒交雜,這些人事情感威脅著她的新自由,這是她無法逃避和控製的一面。
奇士勞斯基在剝除所有表象的自由之后,讓我們看到更深一層自由的真義--精神與靈魂的自由;受造有限的人類到底擁有多少自由呢?
《白色情迷》片首的法庭答辯詞--「平等何在?」,道出了一位旅居異國、言語不通、性生活失調,因而導致婚姻失敗的波蘭男子卡洛的不平之鳴。
因此,當他歷經千辛萬回到祖國波蘭之后,便不斷地藉由不法的經濟手段,快速地累積財富;最后,計誘前妻飛抵波蘭,在証明他的男性雄風之后,就誣陷前妻以謀害親夫之罪入獄,使得女主角多明妮飽嘗身為異鄉人的不平等對待。
奇士勞斯基選擇法院--現代文明製度用以落實「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理念的機製--開展「平等追尋」的主題,正顯示出他洞悉人類追求平等的矛盾︰每個人都想「更平等」。
「平等」在「白色情迷」影片中隱含一種權力的拉扯,帶有強烈的政治氣味,包括兩性愛情的政治、法國與波蘭兩國社經發展的政治、波蘭與蘇聯兩地人命生死的政治,以及因落實平等理念所需威權的政治;顯示出人類除了出生與死亡二個生命環節平等之外,在生存的過程中,何嘗真正平等過?
《紅色情深》是三色電影系列的最後一部,亦為奇士勞斯基導演生涯畫上完美的句點。由《藍色情挑》唯心觀點,詮釋精神與靈魂存在的自由真諦,轉入《白色情迷》由唯物觀點剖析欲望扭曲下,人世間追求平等的種種假相;而《紅色情深》則綜合以上二片的大成,無論在視覺上、主題上都為三色電影作了博大精深的總合(注八)。
《紅色情深》開場那段電話線路的推軌鏡頭,音軌滿布了密密麻麻的對話,點出了電話作為二十世紀科技產物,不僅不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工具,反而常使相愛之人陷入猜疑、困頓的情境;電話線兩端的人藉著話筒刺傷對方,彼此煎熬。
《紅色情深》是一段孤寂老法官和熱情少女相互提攜、啟聵的生命成長之旅︰老法官的竊聽行為,使得女主角范倫媞娜明了人心灰暗的一面,即使我們關心別人,替別人著想,亦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女主角的熱情關愛,則將生命的陽光引進老法官灰黯蕭寂的心田,使得他能夠破繭而出。
博愛的精神在本片中顯現于法官對待小狗的情感上;老法官曾對他的牧羊犬希妲的生死無動于衷,隨著希妲產下七只小狗之后,他將它們撫抱于身,對小狗態度的改變,亦如實反映他重新以悲憫的眼光關注人世(注九)。
此外,「三色電影」中的角色,時常在他們的生活中相互擦身而過,卻從未與對方生命發展具有意義的關系;甚至兩個未曾謀面且身處不同時代的人,竟不斷重覆彼此的生命軌跡,例如《紅色情深》中老法官與年輕法官奧古斯特的故事,生命情境中似乎充滿了許多同樣難解的機緣巧合之事,有待每位角色真誠地面對與抉擇。
奇士勞斯基似乎比我們多一對眼睛,看到生命困境的映像不時地在人生角落中重演,必須以愛來回應。在「三色電影」中有一椿共同出現的小插曲,便是一位佝僂的老太太吃力地要把玻璃瓶放入垃圾桶內。
《藍色情挑》的女主角茱莉沈浸在新生的自由裡,未曾意識到她的存在;《白色情迷》裡頓失一切的男主角卡洛,看著比自己更無助的老太太,嘴角漾開幸災樂禍的微笑;直到《紅色情深》的女主角范倫媞娜才伸出援手,幫助老太太將瓶子放入垃圾桶(注十)。
奇士勞斯基透過此一小插曲,道出了「三色電影」的主題與他的人生信念︰孤獨的個體惟有靠著彼此的關愛和互助,才能重建心靈與自我救贖。然而,這樣的救贖僅止個人的責任和能力范圍之內;作為一個導演的他,也僅能救助他所創造的角色--《紅色情深》片尾海難幸存的人。
「三色電影」是奇士勞斯基用現代的眼光詮釋法蘭西大革命以降,人類追求自由、平等與博愛的努力,以及其中所遭受到的挫折與失落感。他對此問題並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只是深刻地刻劃生命中的困境供我們深思;因此,三部影片的結尾都是主角流淚黯自思索的臉部特寫。
然而,在這人們掙扎思考的盡頭,卻潛藏了上帝流淚啟示的開端(約翰福音11章35節︰耶穌哭了。這是聖經最短的經文,表露出最深的情感)。惟愿聖靈光照世人,讓世人看見只有在基督裡才有真正的自由,--「天父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真正的平等--「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以及真正的博愛--「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人的惡」。時處台灣社會失序、價值混亂、以及心靈受創的今天,盼望上帝的救贖大愛能透過他的兒女們,早日降臨在失去生命方向的台灣人民身上;以此救贖之愛作為心靈重建的泉源。
注釋︰
[1] 去年12月間,法國名導演路易.馬盧(LouisMalle)亦撒手人寰。   
[2] 朱淑卿和林玉芬著,〈誰是奇士勞斯基〉,影響11期,1990
[3] Danusia Stok編,唐嘉慧譯,〈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台北︰遠流,1995,頁208-209。
[4] Phil Covendish,〈Kieslowski's Decalogue〉,Sight&Sound,spring,1990,p163。    [5] 如《第一誡》並不談及崇拜其他的神只,而是否定替代上帝的替代品。如《第六誡》是討論不可殺人的誡律;但是,在片中我們看到社會製度卻擁有殺人的權力,並虛偽地佐以宗教的祝福,以完成殺人的儀式。
[6] 資料來源同注3,頁213-214。
[7] 王志成,〈聲色之謎〉,台北︰萬象圖書,1996年,頁66。
[8] 王子維,〈關于《紅色情深》的四個命題〉,影響52期,頁60~62。
[9] 資料來源同注3,頁13。

** 本文發布尚未經過原作者劉鎮歐同意. 謹此致歉.

2009-4-15 在機場

累了
在機場

像漂過的浮萍
遇到急流

翻轉在溪流之中
急急而下
順溪而行

默的

有一灘小池
在溪的下游

靜靜地
等著

等著

浮萍滑過水面
急急而來

一瞬間

駐足

在這靜靜的池塘

一塘靜靜的池水

歇著 歇著

在旅途中

漂向另一個急流的

驛站


機場的

休息室

旅途中的池塘

[12-03-2001 11:00pm 于香港機場]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2009-4-12 Gregorian Chant

格列高利聖詠 (Gregorian Chant)

中世紀基督教音樂的代表是格列高利聖詠( Gregorian Chant)。該聖詠出現在 6世紀,因羅馬教皇格列高利( GregoryI,在任 590- 604)而得名。據說公元 6世紀時,各地教會音樂並不統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會音樂的統一,將原有的各地教會的教儀歌曲、贊美歌等收集、選擇、整理,編成一本《對唱歌集》( Antiphonarium),並對調式及用法加以規定。格列高利聖詠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詞的單音音樂組成。它是一種忠實表達經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脫、冷靜、毫無人間的欲念。它並非為欣賞,而純粹是為宗教禮儀所創作,是實用音樂,並不重視聽覺上的美感,或俗樂的誇張。這種聖詠以純人聲演唱,沒有樂器伴奏,不用變化和裝飾音。它也沒有節 線和拍子記號,完全是自由節 拍,歌詞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聖詠全都是天主教的禮儀歌曲,只供教士吟唱,會眾不參加唱詩。
格列高利聖詠形成後,迅速傳向各地,特別是在義大利北部、英國、愛爾蘭、法蘭西等地得到了普及發展。直到 14世紀,在天主教會中還只有格列高利聖詠。在今天的天主教會中,格列高利聖詠也仍然常被採用。
格列高利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主體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有密切的關係。在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複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音樂學校的成立等許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聖詠,即使現代的調式音樂也是以格列高利聖詠的調式為基礎。
格列高利聖詠中最富特徵的旋律不僅長久地保存在中世紀作曲家的創作中,而且還保存在後來許多世紀的作曲家的創作中。我們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聽到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響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第 5樂章 、聖‧桑的附有管風琴和鋼琴的《 C小調第三 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鋼琴和管弦樂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流傳至今的許多樂曲,如小步舞曲、軍隊進行曲,以及奏鳴曲第一樂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聖詠擴展而成。產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複音音樂就是由兩個或更多互相獨立的聲部構成的音樂。這種音樂的產生,標誌著西方音樂前進了一大步。複音音樂出現下中世紀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聖詠發展而成,其音樂家都是天主教會的僧侶。
早在 7世紀初,在天主教會中就有些僧侶音樂家對在格列高利聖詠上加上另一聲部的伴奏感興趣,並進行了一些試驗。但實際使用複音音樂是在 9世紀。
當時,一些僧侶音樂家嘗試在格列高利聖詠的下方加上一個平行四 度或五 度的聲部,這一變化,就把格列高利聖詠的單音音樂變成了複音音樂。這種簡單的複音形式稱為“奧爾加農” (Organum,也有人譯為平行調 )。歐爾佳農產生于法蘭西的利摩日,並且似乎一直被限制由少數演唱對答吟唱讚美詩和特定彌撒部分的技術高音的歌手所演唱。最初的奧爾加農多為二 聲部,它在巴黎聖母院發展到了最高水平。在那裡,第三 、甚至第四 聲部被增加到原來的單旋律聖歌上。奧爾加農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巴黎聖母院的樂師雷翁南( Leoninus,生活于 12世紀),他曾創作了大量的奧爾加農,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為《奧爾加農總集》,是按天主教全年節 日創作的,全部歌曲皆屬于二 聲部花腔式的奧爾加農。到了 11世紀末,有些僧侶音樂家又嘗試把平行曲調加在聖詠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漸漸又至反向進行。反向進行被肯定以後,複音音樂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就產生了,這就是“笛斯康都”( Discantus,也有人譯為“反行調”)。笛斯康都以反向進行為原則,容許聲部交錯,並允許三 、六 度音程和經過音的進行,使旋律更加華麗。它多用于教會歌曲,主旋律多採用彌撒曲和每日祈禱經文中的旋律。笛斯康都盛行于法國,其最著名的作曲家是雷翁南的繼承人,巴黎聖母院的樂師裴勞定( Perotinus Magnus,約 1183-1236)。他的作品多超過兩聲部。
(摘錄自網路論文)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2009-4-12 上海狂想曲 (七)

有一首歌的歌名叫做"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紅玫瑰". 不知怎地, 我坐在這三十三樓的辦公室, 總常常想到這一首歌. 雖然我並不會唱它.

三十三樓的辦公室有大大的窗子. 視野非常好, 可以望去很遠的地方. 在我的桌子的左前方, 隔著厚厚的玻璃窗, 在偶爾飄過的雲和煙之下, 有一片舊式的建築. 建築是十九世紀的英式都市小洋樓. 連棟成排, 排排成區. 房子有紅色的磚牆, 也有暗紅色的瓦頂. 在三十三樓的高處望下去, 這一大片的小屋子濃濃密密地, 是都市叢林裡的一個花園. 一個用磚和瓦砌成的小院子, 靜靜的伸展在黃浦江旁的土地上. 是上海的一景, 也是歷史留戀大地的痕跡.

這個磚和瓦的花園, 是我的玫瑰園. 是一個日夜盛開著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紅玫瑰的玫瑰園.

7-20-2001

2009-4-12 上海狂想曲 (八)











洗窗的人由66層的頂樓滑下來, 順著一條繩索, 一條拇指粗細的棉繩, 每人一條.

洗窗今天輪到我辦公室的這面牆, 在大樓的33層, 一整面的玻璃牆.

九條繩索由上垂下, 拇指粗細, 在窗外幌動. 洗窗的工人由上而下, 順著66層樓一路洗下來. 繩索是他們的生計, 也是他們的生命.

九條繩索由上面垂下來, 不停的晃動著. 時而跳躍, 時而交叉, 時而凌空旋轉. 我看不到洗窗的人, 他們仍在高處. 只有繩索的擺動和張力, 訴說著他們的存在.

洗窗的收入是微薄的. 靠一條繩索, 水, 和刷子. 繩索是生命, 也是生計.

洗窗是很辛苦的. 窗外的風大, 人在兩百米的高空中, 沒有支撐, 沒有遮攔. 幌動中, 洗窗的人在不停的找尋平衡點, 同時還要抹拭及洗除窗子上的污垢.

洗窗的人是渺小的. 在66層的高樓上, 人只是微小的一片葉子, 懸浮在薄霧籠罩的高空中, 晃動著, 若隱若現. 靠一條繩索, 維繫著生命, 希望, 還有生計.

洗窗的人是單薄的. 略粗於拇指的繩索, 承載著人, 水, 和工具. 薄霧中由66樓垂下來, 在地面望上去, 宛如髮絲. 生命是單薄的, 生計也是單薄的.

繩索, 是

生命, 生計.

11-22-2001 上海 恆隆廣場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2009-4-11 寶貝 v.s. 垃圾


這是一件非常不起眼的飾品. 掛在一個非常不顯眼的角落. 除非認真看內容, 不然還真的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

許多年, 許多年以前, 有一位年輕的紐約姑娘, 在紐約冰封的夜晚, 由初戀情人陪同, 乘坐馬車, 來到著名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在情人的陪同下, 他們愉快的觀賞了一場來自歐洲著名歌唱家所表演的歌劇選曲. 這個昏暗煤氣燈下音樂會的記憶, 久久留在姑娘的心田. 這是他們第一次的約會.

多年以後, 姑娘步入了中年; 她搬離紐約, 來到風光明媚的加州, 享受那裏的陽光及空氣. 最後, 姑娘在這個地方終老, 不曾再回過紐約, 也不曾再見過她的初戀情人.

姑娘去世後, 她的家人決定將她所有的物件變賣, 換取現金.

在眾多的遺物當中, 有一張非常不起眼, 也很破舊的絹布. 這張絹布就是當年姑娘第一次約會時, 所參加音樂會的節目單. 當年, 參加一場音樂盛宴是很奢華的活動. 並且俊男美女的禮服, 都放不下大張紙質的節目單, 所以節目單常常印在精美的布料上. 姑娘的節目單, 就是一張美麗的絹布, 可以在看完後塞入她美麗的小手袋裡.

對姑娘的後人, 這張舊絹布實在是垃圾, 所以就用三塊錢將它變賣了.
......

我小心的打開了這張絹布, 因為年代久遠, 稍一用力, 它就破了. 最後, 我決定用一個相框將它裱裝起來. 這個相框漂洋過海, 經歷了許多的滄傷. 但還一直展現它幾近原始的風貌, 沒有褪色.

....

姑娘那天初次的約會是1902年2月25日星期二晚上8點正. 107年前紐約初春的一個夜晚..
[2009-4-11晨]

2009-4-11 上海狂想曲 (六)

要離開上海, 總覺得失去了點什麼.

天是陰霾的, 霧中的梅雨綿綿的, 細細的, 帶有一股江南特有的細膩感.

借了旅館的傘, 步入街頭. 雨, 還是打在身上. 細細斜斜. 是斜風細雨, 也是細雨斜風. 星期天的早晨, 上海的街頭.

買了藥, 駐足街頭, 望著街上往來的車和人. 雨中的自行車是罩上雨衣的小帳棚. 一幢幢, 黃的, 綠的, 還有藍的. 帳棚漂移在街上, 隨著風, 隨著雨, 隨著飄落的梧桐葉.

滴著水的傘, 濕漉的鞋. 漫無目的地逛著. 雨, 在江南, 在上海的街頭.

6-24-2001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2009-4-10 上海狂想曲 (五)

上海灘, 一個不知名的角落.

夏, 吻著濃濃的梅雨.
暮靄, 在夜的舞步中游蕩.
春的腳步已逝, 在暮靄, 在梅雨, 在初夏的夜色中.

和酒, 十五元人民幣. 我醉了. 在上海灘, 在這不知名的地方.

搖擺, 旅店的霓虹依舊,
春, 在細雨中離去.
夏, 撫摸著詩意的上海灘. 在梅雨, 在夏夜, 在濃濃的暮靄中.

我醉了. 在這濃濃的上海灘.

6-20-2001

2009-4-09 上海狂想曲 (四)

暮色有靄, 隔窗樓影飄動在薄紗中.

層層疊疊, 有夕陽的光亮, 有明月的等待.

上海含無限的柔情.

細細的水珠, 是梧桐葉的甘露. 薄霧就著蒼茫, 妝扮梧桐的薄紗.

上海含柔情無限.

飄動的髮絲, 是明眸的垂簾. 飄動的衣裳, 有紗的影子.

上海, 柔情, 無限.

5-27-2001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2009-4-07 上海狂想曲 (三)

悠遊江南, 天竺的歌聲迴盪. 夜, 是迷失的煉獄.

春與夏的氣息, 在空氣之中交會. 呢喃與微風, 是上海的初夏.

漫步街頭. 宜人, 是唯一的言語. 靜止的夜, 在這初夏的上海.

古越龍山. 是清純, 是迷惘, 是靈感的泉源. 夜, 在微風之中蕩漾.

鄰座, 十二位北京小姐. 逼人的氣息, 是青春, 是新一代的迷惘.

漫步街頭...

"先生, 找個小姐陪你. 賓館的比較好, 街上的不安全…" 另一類的春, 在夜空之中迴盪.

夜, 上海的初夏.

5-23-2001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4--6-2009 上海狂想曲 (二)

在昏暗的燈光下, 老王低著頭, 望著眼前的一瓶紅酒. 鄰桌的吵雜聲像波浪般, 一波波地拍打著老王的耳鼓. 豎起耳朵, 在酒精的刺激下, 老王像是一個超高頻的雷達, 探索而且品嘗著週遭的世界.

老王望著眼前的一碟鵝肉, 貪婪的食慾, 刺激著味蕾. 吵雜的鄰座, 升起了薄薄的霧氣. 夜是冷的.

老王的四周, 賓客全滿. 鄰座有三桌, 話聲和卡拉ok, 譜成了萬花茼的縮影. 夜是多采多姿的. 老王的鄰座全是男女對坐.

老王的左手, 一男一女. 老王望著一雙烏黑油亮的皮鞋. 鞋子的主人, 在拍擊聲中, 顫抖著雙腿.
"其實我是很上進的, 總想找個機會換個工作..." 女的是一口京片子.
"免啦, 免啦!" 台籍的鄉音含著一口濃濃的曖昧.
"你的太太什麼時後來呢?" 京片子有著些許的無奈.
"再說啦, 再說啦!" 黑鞋的主人仍然顫抖著雙腿.

"無言的淚水, 寂靜的歌聲, ...." 卡拉ok 傳來陣陣嗚噎的低吟. 夜是冰冷的.

老王望著前面的背影. 男人微禿的後腦輕輕的搖晃著.
"你什麼時候會再回來?" 對面披著長髮的女人說. 語氣中滿是哀怨. 女人說的是正港的普通話.
"快啦, 快啦!" 男人發出另一個聲音. 微禿的腦袋仍然搖晃著.
"你究竟怎麼打算嘛?" 普通話充滿著怨懣.
"明兒再說吧, 明兒再說吧!" 微禿的後腦急急的答覆著.

"只道是相逢何必要相知, 只有那一網情深, ..." 哀怨的卡拉ok聲, 夜是寒颼颼的.

老王右桌是一對本地的情侶.
"$%&*…MBA…&^%$#..." 女的急切地表達.
"我想年輕就是本錢! …@*&#$%&^%$ ........." 急促的上海話, 女的快速地補充著.
"你不必說啦, …&$%^#+$^#@, ......." 女的叫道.
"走吧!" 女的拉著男的袖子, 豐盈的臂膀顫抖著. 搖擺著步出了餐廳, 男人只是默默的跟隨著.

"愛是苦, 情是恨, 何必心中有牽掛, ....." 卡拉ok 的歌聲, 夜是冷的.

老王推開了大門, 寒風撲面而來. 餐廳經理笑臉相送.
"廖經理, 多謝照顧. 每次都九折, 不好意思啦!" 老王笑道.
"都是您天天捧場."

"哈哈, 哈哈哈!" 笑聲迴盪在夜空中, 夜還是冷的.

附記:文章是在一瓶古越龍山的刺激下寫的.三桌的酒客其實是先後來到, 為了氣氛, 就將他們全湊在一起了.微醺, 著墨共享.
4-08-2001 夜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2009-4-05 上海狂想曲 (一)

晚風有點涼, 初春的上海是善變的.

我夾著衣裳, 穿過滿目蒼痍的馬路. 旅館對面的飯店在夜色中閃著昏暗的霓虹燈, 旅人的心充滿著填補飢餓的渴望. 夜交會著需求的貪婪, 在急急的步伐中, 我目視笑臉迎人的服務生帶著我入座. 一切如同往常.

我點了麵, 菇, 及小滷味. 想了一想, 我要了一壺古越龍山, 是一壺陳年的花雕.

菜和麵, 一如往常. 酒, 則是分外的驚喜. 微綠的虎琥玻色映在透明的酒杯中, 是中國的特色, 是江南的露水.

菜上得慢, 鄰桌來了兩個台胞, 煙和濃濁的鄉音.

"幹, 就讓股東知道我們的想法, ......"
"管伊去死! ....."

電視上傳來綿綿的歌聲, 是熟悉的聲音. "上海灘" 在耳邊回盪....

3/15/2001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2009-4-04 羅德列克

[JaneAvril 舞]
[快樂女王]
[身體檢查]

羅德列克 (I)
羅德列克的身平我想許多人都知道的. 他侏儒身材, 家世良好. 終日瞎混在巴黎的紅燈區之中. 如同其他成名的藝術家一般, 生命中必定有一位特別的賞識者. 他的母親對這小人寵愛又放縱, 直到他去世. (還有一個畫商朋友, 我忘了名字, 亦是他的摯友.)在昔日的蒙馬特區, 此起彼落的煙花戶之中, 數紅磨坊最為有名, 也是羅德列克的最愛. 我初次造訪巴黎時, 曾興匆匆的要找這紅磨坊, 竟然問不出個所以然. 只好悵然而返.
[JaneAvril] - 羅德列克的諸多海報之一. 為磨坊作畫, 對羅德列克近乎是一種義務. 我想這是康康舞吧.[舞] - 在紅磨坊的時期, 他什麼都畫. 尤其是豔麗背後的傷感與頹唐. 這個舞有難得的喜感與美感.

羅德列克 (II)
羅德列克在豔窟之中打探人生, 尤其是譜出豔麗背後的傷感與頹唐. 多令人無奈. 他有許多作品, 我覺得既深邃又憂傷…
[快樂的女王] - 海報. 有挑逗和強烈的嘲諷味. 可以仔細看看那禿頭的設計, 以及深而鬆垮的眼袋. 多有趣的美女對比.
[身體檢查] - 廖廖數筆, 黑與白. 多麼大膽的勾畫. 販賣青春背後的無奈, 躍現紙上. 人, 還是清麗的少女. 線條是美麗的.
[6-05-2001]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2009-4-03 橘子紅了

橘子紅了

橘子紅了. 大明外套的口袋裡放了一個又紅又大的橘子, 連蹦帶跳地來到學校, 天還有點暗呢.

大明的學校在市場的邊上, 那時市場稱為中央市場, 是城裡最大的一個. 大明剛上四年級, 那個瘦瘦的林秋雄成了他班上的導師.

林秋雄在學校裡是出名的瘦, 打人時用椅子上的橫木條, 很痛的. 他沉默寡言, 平時獨來獨往, 拿起木條要打人時, 倒是很有點東洋武士的架勢. 聽說他年輕時還真受過日本教育, 直到台灣光復後才開始學國語, 所以他的國語除了台灣腔, 還有點日本味呢.

林秋雄打人, 總是要大家排成一排, 一個接著一個的打. 他瘦, 可是手勁挺大的, 而且手還不會酸呢. 有時一打人, 半節課就過去了. 所以每個人都怕”阿秋”叫大家排隊. 每次班上只有幾個特別優秀的人才能逃過阿秋的武士刀. 大明是從來都沒有倖免過的.

大明的家住在市場邊, 家裡是開小雜貨店的. 他每天的便當總是千篇一律: 白飯, 青菜, 偶爾多一個炒蛋. 但是大明除了便當以外, 總帶有一些水果. 那個時候, 應時的水果是很便宜的.

大明每天下課後沒事幹, 就常到市場裡溜韃. 大明的同學裡, 就有一個家裡是賣水果的. 他家的師傅, 拿起西瓜拍打, 能夠很準確的聽到好或壞的部位. 有時可以很精準地聽到四分之一壞的地方. 只要兩刀, 就能將西瓜裡爛的一塊剔出來. 切開的西瓜表面看上去還都是完好的, 外行人是一點也分不出那塊好的, 那塊壞了.

大明常纏著同學家的師傅, 師傅教了大明兩手, 是認識橘子的好壞. 從此, 大明也懂得在橘子攤上揀些好貨了.

阿秋今天又要大家排隊了. 昨天的數學考試全軍覆沒, 阿秋很得意的叫全班排成一排. 一個接著一個來. 阿秋打人時, 是打屁股下面的大腿, 打一下就是兩條. 大明最多有八條的紀錄.

輪到大明時, 阿秋照例皺了一下眉頭. 大明是個好動的小孩, 平時打打鬧鬧, 還常在課堂上問一些令阿秋腦火的問題. 每次阿秋打大明時, 不知不覺, 手勁就加大了一些. 今天大明的成績是三下, 也就是六條.

阿秋先罵了幾句, 再掄起板凳條, 狠狠的打了下去. 一顆圓滾滾的橘子從大明的外套裡滾了出來, 落到了阿秋的腳邊. 阿秋瞪著大明, “這是什麼?” 他叫道. “本來要給老師的…”大明怯生生的說, 把橘子撿起來, 放到了老師的桌子上. 阿秋一時間不知怎麼回答, 接下來第二板和第三板的力量竟然小到他自己都無法察覺.

下午, 阿秋把大明叫到書桌前, 問他橘子是誰買的, 多少錢. 大明說, 橘子是他挑的, 買了一個, 一塊錢. 阿秋默默的拿出了錢包, 給了大明一塊錢.

第二天午飯後, 阿秋把大明叫來, 給了大明一塊錢, 叫大明去買一粒橘子. 大明歡天喜地的跑到了市場. 平常中午休息時, 除了老師同意, 是不可以外出的. 阿秋叫大明去買橘子, 對大明來說, 簡直是放假. 何況買橘子是大明的本事, 連市場上賣橘子的也知道.

橘子正是當令的水果, 大明跑到市場上, 瞄過三家攤子, 挑了一家上好的碰柑攤, 用一塊錢, 買了攤子上最大最好的一粒. 那時橘子便宜, 一塊錢, 小一些的可以買到兩粒呢.

急急回到教室, 大明將橘子獻給阿秋. 那麼大的橘子, 阿秋也是很少見的. 當然, 皮薄, 甘甜, 多汁, 更是令阿秋驚喜. 大明期望著阿秋的讚美, 阿秋只是默默的吃著, 連眼皮也沒有抬一下, 也沒有稱讚大明一句.

隔天, 阿秋還是給了大明一塊錢. 大明又給了阿秋另一個上好的橘子. 從此, 大明成了阿秋的專業採購. 每天, 阿秋用一塊錢讓大明到市場上買一粒上好的橘子.

大明對這個專業工作是得意洋洋的. 他一方面可以中午大搖大擺的從校門口走出去, 回來時捧一個甜美的橘子給阿秋. 另一方面, 每次阿秋的武士刀打到大明的腿上時, 力道總比以前輕些, 大明抱著紅腫的雙腿的次數明顯的少了許多.

天更涼了. 大明的外套上沾上了一點鼻涕. 寒風也將大明的鼻子吹得紅腫.

中午, 大明手上拿著阿秋給的一元, 心裡著急的很. 橘子的季節漸漸過去, 好的橘子漸漸少了. 過去幾天, 大明每天都為了橘子發愁. 阿秋給了一元, 可是大明每天自己貼上兩元, 才能買到大明自己覺得滿意的橘子. 今天, 大明找遍了水果攤, 還沒找到好的橘子. 攤上的橘子, 大明自己看了都很不滿意, 何況每個大約都漲到四元了.

大明在市場裡走來走去, 心理盤算著該怎麼向阿秋交代. 阿秋顯然沒有上市場的經驗. 橘子有紅的時候, 也有消逝的時候. 橘子有賤價的時候, 但也有昂貴的時候. 這幾天, 大明將所有自己的零用錢都貼進去了. 顯然, 他再也無法每天向阿秋貢獻橘子了

午休後, 大明回到了學校, 怯生生的向阿秋說: “現在的橘子都不紅了, 我沒有辦法買到好吃的橘子給老師了.”

阿秋默默地收回了那一塊錢.

第二天起, 大明覺得打在大腿上的板凳條, 比以往任何時後都更痛了.

附記: 多年以前, 我寫了許很小文章. 一直沒有發表的意願及機會. 現在我想藉這個小方塊和朋友共享. 希望不會過於弄斧.
vidasphere